摘要: 1944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4角(棕紅)、2元(灰棕)、3元(紅)、3元(紅棕)、6元(棕)、10元(淺紅)、20元(紅)、50元(棕)、70元(紫)。紙質為土紙,其中紙質有有條紋、無條紋及厚薄的不同。重慶中華書局承印。
1944年,中華郵政發行。全套共9枚。面值4角(棕紅)、2元(灰棕)、3元(紅)、3元(紅棕)、6元(棕)、10元(淺紅)、20元(紅)、50元(棕)、70元(紫)。齒孔度數為12.5。無膠。紙質為土紙,其中紙質有有條紋、無條紋及厚薄的不同。凸版印刷。重慶中華書局承印。
發行日期:1944.1.29(民國2年)
齒孔度數:12.5
印刷版別:凸版
圖幅:19.5x22
全張枚數:200(20x10)
印刷:重慶中華書局
加蓋原票:倫敦版蟠龍無水印
加蓋:上海郵政供應股
民國32年以后,郵票銷售數量日見增加,僅由中央信托局印制處承印已感不敷,經另與重慶中華書局訂約添印。仍以國父像為中心圖案,圖形較其他各版為大,半面向右,著中山裝,框為橢圓形。所用土紙1面光滑,背面極粗糙,以凸版印制,參圓面值之紅色票顏色深淺頗不一致。
3元,深紅,出現一種變體票:玫紅。
20元,玫紅,出現一種變體票:P15.5。
1949年9月,中華郵政發行香港亞洲版單位郵票。圖案和刷色等與“上海大東版”單位郵票相同。香港亞洲石印局承印。
1947,中華郵政發行。其中部分郵票紙質有厚薄之分,圖幅也有闊版、窄版、高版、矮版的差異。因該票右下角邊框中有梅花圖案,也稱“梅花一版”。
1分及2分郵票需用特多,造冊處加蓋的票已經不足以使用,另將倫敦版蟠龍票交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加蓋,也用宋體字,但“國”字大,通稱“加蓋大國字”。
0.5分,灰棕,出現一種變體票:底邊漏齒。 7分,深紫。 13分,棕 。 2元,黑、藍,出現一種變體票:中心倒印。
黑字0.5分,棕,出現兩種變體票:倒蓋、復蓋。 紅字2分,深綠,出現兩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全套自半分至5圓共15枚,發交各地售用。
4號方體鉛字加蓋紅色﹐數值「肆」字為大寫﹐阿拉伯數字「40」地位偏下。至民國31年12月1日郵資再度調整,除已由東川、西川、云南、湘粵等區加蓋發行外,其他尚未加蓋的各區即不再辦理,此票也稱“湘粵加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