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王朝為應付巨大的軍費開支,累變錢法,導致嚴重的“錢荒”,加之寺廟遍布,眾多僧尼均依賴官府供給,財政負擔沉重。至會昌年間,唐武宗為減輕財政負擔,詔令廢滅天下佛教,拆廢各地寺院,燒毀佛像等用以鑄錢。此類錢幣因鑄于會昌年故統稱“會昌開元”。
“開元通寶”錢很多人都以為是唐玄宗李隆基鑄造的年號錢,因為風流天子李隆基有個“開元”年號,并且開創了一個盛極一時的“開元盛世”,為世人所熟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因為“開元通寶”錢是唐王朝開國皇帝高祖李淵于武德四年始鑄的,它以“寶”字作為錢文,為后世鑄錢所效仿,故而唐朝以后鑄行的錢幣多稱“××通寶”、“××重寶”或“××元寶”之類。晚唐時均以鑄造使用“開元通寶”錢為主,高祖以后各帝都鑄有開元錢。
唐代中期,由于發生“安史之亂”,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唐王朝為應付巨大的軍費開支,累變錢法,導致嚴重的“錢荒”,加之寺廟遍布,眾多僧尼均依賴官府供給,財政負擔沉重。至會昌年間,唐武宗為減輕財政負擔,詔令廢滅天下佛教,拆廢各地寺院,燒毀佛像等用以鑄錢。淮南(今揚州)節度使李紳率先鑄造進呈一種背面鑄有“昌”字的“開元通寶”錢,以紀年號“會昌”。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淮南的做法,鑄造背面有紀地文字的開元錢。這些背面有紀地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因鑄造于唐代會昌年間,故后世通稱之為“會昌開元”錢。至今已發現會昌開元背文字有“昌”、“洛”、“越”、“福”、“廣”、“宣”、“桂”、“平”、“永”等23種。
“會昌開元”就是錢背鑄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唐武宗李炎在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因銅料緊缺而毀天下寺院,取寺中銅像等鑄錢。當時各州所鑄的錢幣均在錢背后添加當地地名,以區別于前期鑄造的開元。目前發現的會昌開元背有文字的品種有:昌、京、洛、益、永等23種,以“永”字鑄量最少,次為“丹、福、平、桂”。其中昌為年號,余為地名。此類錢幣因鑄于會昌年故統稱“會昌開元”。但當時只鑄造了8個月就因唐武宗的去世而停鑄。
開元通寶的版式多種多樣,不同時期,流行不同的面文版式。接下來我們重點來了解開元通寶大樣直徑以及它的價格。直徑小的在18mm左右,有闊井、小元、短通等版式。開元通寶大樣直徑大約在25.8mm左右貨更大,—般背月從23mm-25mm左右。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款錢幣雖然外貌普通,卻在錢幣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它就是開元通寶。開元通寶延續秦朝的方孔圓錢,它的直徑在2.2厘米至2.6厘米之間,重量則是1.7克到5克不等,正常錢幣的重量是4克。市面上流通的開元通寶多為銅制品。
開元通寶影響了中國1000多年錢幣的形制、錢文模式和十進位衡法。 開元通寶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數開元背有甲痕。有唐一朝始終通行“開元通寶”,公元907年大唐終結,但“開元通寶”并未隨之退出歷史舞臺。 “開元通寶”至此已融入中國文化之中。
宋王《野客叢書》卷第8“徐彭年謬論”條說:“世傳徐彭年《家范》,率多謬論,開元錢一也。謂明皇時,有富民王元寶,因命鑄錢司皆書其名,遂有元寶字。舉世皆以為寶也。其后又云通寶。此錢背有指甲文者,開元皇帝時鑄,楊妃之爪甲也。 宋人葉大慶《考
同是會昌開元,質量上存在著明顯差異,可能存在著官鑄與私鑄的差別。錢幣學界一般將會昌開元視為晚唐開元的典型標本。 小徑開元通寶,指錢徑在21毫米至23毫米之間的開元錢,這種小開元可能都是各個時期的民間私鑄錢幣。
銅質開元通寶是比較常見的一類開元通寶,由于年代較遠,出土錢幣較多,故大多表面有銹,磨損嚴重。開元通寶一般內郭較細,圓穿鑄造方正。“開元通寶”版制較多,可分為早中晚三期。
開元通寶背面月牙報價 開元通寶背面月牙真品價格
開元通寶設計精美,它的使用時間也是很長的。 這樣就出現了第二種說法,改說法認為開元通寶背一有可能是起到一個區分標記的作用,表明了這類型的錢幣是在哪個地區、哪個分局鑄造的,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起到防偽標識的作用,避免在民間出現的一些人工假幣。
開元通寶一枚多少錢 開元通寶值得收藏嗎
作為藏家,很想知道開元通寶銅錢值多少錢。關于開元通寶的版別眾多,有著五花八門的版式,流傳至今令后人珍藏。最便宜的就是隸書小平右桃版別以及隸書小平背雙月,它們的價格只能賣到三元。
開元通寶鑄造材質及錢文鑒賞 開元通寶錢幣特征
開元通寶錢文四字由于不斷的修模,演化而變得大小不勻稱,文字書體意境無一氣呵成之勢,而是錢文四字各自為態了。開元通寶一般直徑;24至25毫米,穿寬;6.5至7毫米,郭厚;1至1.5毫米,重3.5至4.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