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5分,玫紫。 8分,橘紅。 13分,藍綠。 17分,橄綠。 20分,紅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疊模。 另1分郵票與國父像倫敦版2分、5分、2角5分郵票合訂成郵票小冊。
0.5分,褐。
1分,橘黃。
2.5分,玫紫。
3分,棕。
8分,橘紅。
10分,紫。
13分,藍綠。
17分,橄綠。
20分,紅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疊模。(疊模指的是徽記上方的橫線外框有重復印刷重疊現象)
50分,墨綠
1932.8.13(民國二十一年八月十三日),雕刻版,高版19.5mm*22.5mm、矮版19.5mm*21.5mm,P14,200(20*10),[P]北平財政部印刷局。
民國20年由先烈遺囑提供先烈遺像照片多幀,經慎加選定后,先由德納羅公司鐫制凹版郵票母模,再由財政部印刷局翻版印製。票面圖桉格式與國父像倫敦版大致相同,中央為先烈像,框以橢圓花圈,中央頂端為國徽,全套12枚,分刊6位先烈遺像:
半分及2分半 鄧鏗 烈士像
1分及5角 陳英士 烈士像
3分及3角 廖仲愷 烈士像
8分及1角3分 朱執信 烈士像
1角及1角7分 宋教仁 烈士像
2角及4角 黃興 烈士像
此項郵票圖幅,一般均為闊19.5mm高22.5mm,但半分、1分、3分、1角、3角、5角等6種郵票,發現高為21.5mm的票。(我們俗稱“高版”和“矮版”)
另1分郵票與國父像倫敦版2分、5分、2角5分郵票合訂成郵票小冊。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上海大東書局承印。大東1版與2版除齒孔不同外,其版式顯著不同處為:大東一版「國」字之一點,在橫地右邊,與橫相連。大東2版「國」字之一點,在1橫的上邊,與橫及上端相連。
1949年9月,中華郵政發行香港亞洲版單位郵票。圖案和刷色等與“上海大東版”單位郵票相同。香港亞洲石印局承印。
抗戰期中,郵票多在后方印制,國內因限于技術及物質條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種面值,其中1元、2元兩種于民國33年10月發行。20元、30元、50元等3種于民國35年3月起發行。
4分,出現兩種變體票:“暫作肆作”、雙聯,一枚漏齒。 29年9月20日起調整郵資,本埠平信費,每20公分由2分改為4分,4分郵票用量驟增,新票未印成前,經先將庫存最多之5分郵票于票面兩旁及下端,加蓋「暫作肆分」及阿拉伯「4」字,改值售用。
1分,紅色加蓋。 1分,紅色加蓋,出現一種變體票:”ct”后漏點。 民國11年11月1日起調整郵資,國內平信郵費由3分改為4分,事前曾添印大量4分郵票備用。
1945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20元(深紅)、30元(深藍)、40元(桔)、50元(綠)、100元(棕)、200元(棕紫)。齒孔度數為12.5、13。重慶中央印制廠承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