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至同年12月1日,國內平信郵資再度改為1角6分,其他尚未加蓋的各地區,沒有再加蓋。數字的字體較小,位置略高,與「作」「分」2字相齊。
1941年(民國30年)11月1日國內郵資調整,各地互寄平信郵資每20公分由8分改為1角5分,當時1角5分票庫存不多,于是將存量較多之8分郵票提出一部分照以前加蓋「暫作3分」例:就地加蓋「暫作7分」字樣,備搭配8分郵票售用。但至同年12月1日,國內平信郵資再度改為1角6分,其他尚未加蓋的各地區,沒有再加蓋。數字的字體較小,位置略高,與「作」「分」2字相齊。
(一)東川加蓋
發行日期:1941.11(民國30年)
中華改版、“7”字較瘦,低于“作”、“分”。
加蓋全張枚數:200(20x10)
4號楷體鉛字加蓋黑色,阿拉伯數字筆劃較細,地位偏下。
(二)江西加蓋
發行日期:1941.11(民國30年)
大東實鈕版
加蓋全張枚數:100(10x10);200(20x10)
4號宋體鉛字加蓋黑色,阿拉伯數字字體較小,地位略高,與「作」「分」2字相齊。
加蓋:各區郵政管理局
(三)福建加蓋
發行日期:1941.11(民國30年)
1、中華原版;2、大東實鈕版
加蓋全張枚數:200(2x10x10)
5號宋體鉛字加蓋黑色,數字「7」字之地位偏下,字體較小。
加蓋:各區郵政管理局
(四)浙江加蓋
發行日期:1941.11(民國30年)
1、大東實鈕版;2、大東空鈕版
加蓋全張枚數:100(4x5x5)
4號楷體鉛字加蓋黑字,數字「7」粗大,地位較高,與「作」「分」2字相齊。
加蓋:各區郵政管理局
1945.9.17~9.5,五號黑體字鑄模加蓋,橫距4mm,50,100,200,[Pr]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 1945年8月抗戰勝利,由于運輸擁擠,光復區郵局所需國幣郵票,一時無法自后方運到。 2分,藍,出現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1分,桔黃,復蓋。
加蓋原票為“京烈版”、“港烈版”、“中華版”、“紐約版”等。各地加蓋字樣各有不同。按原票版別不同,計有河南7種;西川7種;閩浙3種;江西9種;湖南9種;廣西7種;云南4種;甘肅7種;貴州6種;東川3種;廣東8種;陜西4種;湖北4種。
民國26年國內各地互寄平信郵資為5分,庫存4分郵票既不適用,且與5分票同為綠色,發售時易于混淆,以部分加蓋改為1分票,以便與未加蓋之4分票搭配售用。1分票于民國26年3月間發行,8分及1角2種續于民國27年7月間發行。
黑字0.5分,棕,出現兩種變體票:倒蓋、復蓋。 紅字2分,深綠,出現兩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全套自半分至5圓共15枚,發交各地售用。
1945.10.9,5號宋體字加蓋,[Pr]河南開封建華印刷廠。自民國34年10月9日開始發行,俟新郵票發到,于同年12月15日公告停用。 30分,紫棕,出現兩種變體票:“圓”字倒蓋、橫騎縫蓋;
1940年9月20日起,國內各地互寄平信郵資每20公分由5分調整為8分,各地提出一部份庫存5分票就地加蓋,改為3分郵票,以備搭配5分郵票售用。并定出加蓋格式,規定「暫作」2字蓋于票面右側,「3分」2字蓋于左側,阿拉伯數字「3」在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