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黑字0.5分,棕,出現兩種變體票:倒蓋、復蓋。 紅字2分,深綠,出現兩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全套自半分至5圓共15枚,發交各地售用。
黑字0.5分,棕,出現兩種變體票:倒蓋、復蓋。
紅字1分,赭黃,出現八種變體票:倒蓋、復蓋、雙連且一枚漏印、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頂邊漏齒、原票大頭“壹”、原票“壹”“壬”字頭。
紅字2分,深綠,出現兩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
紅字3分,藍綠,出現四種變體票:倒蓋、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頂端漏齒。
黑字4分,朱紅,出現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頂端漏齒。
紅字5分,青蓮。
黑字7分,紫棕,出現一種變體票:頂邊漏齒。
紅字10分,灰藍,出現四種變體票:倒蓋、復蓋、雙連且一枚漏印、棕色加蓋。
紅字16分,橄綠。
黑字20分,棕紅,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黑字30分,朱紅。
紅字50分,淡綠。
黑字1元,紅、玫紅,出現一種變體票:倒蓋。
黑字2元,棕紅、黃,出現一種變體票:倒蓋。
黑字5元,綠、粉紅。
名稱:加蓋宋體字“中華民國”郵票
整版枚數:(12)-(15)(17)(18)(20)(22)-(24)240(12*4*5) (16)(19)
發行日期: 1912-03-00
印刷機構:上海郵政供應股
齒孔度數:P12-16
版別:雕刻版 [1]
1912.3(民國元年三月),五號宋字加蓋于清倫敦版蟠龍無水印票,普3.1-普3.3、普3.5、普3.6、普3.8、普3.10-普3.12均為240(12*4*5);普3.4、普3.7、普3.9為200(8*5*5);普3.13-普3.15為48(8*6),上海郵政供應股印制。
“臨時中立”郵票再度加蓋“中華民國”字樣的同時﹐還以倫敦版蟠龍無水印原票,由造冊處以5號宋字加蓋直行紅或黑色“中華民國”4字。全套自半分至5圓共15枚,發交各地售用。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上海大東書局承印。大東1版與2版除齒孔不同外,其版式顯著不同處為:大東一版「國」字之一點,在橫地右邊,與橫相連。大東2版「國」字之一點,在1橫的上邊,與橫及上端相連。
2.5分,玫紫。 8分,橘紅。 13分,藍綠。 17分,橄綠。 20分,紅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疊模。 另1分郵票與國父像倫敦版2分、5分、2角5分郵票合訂成郵票小冊。
1949年9月,中華郵政發行香港亞洲版單位郵票。圖案和刷色等與“上海大東版”單位郵票相同。香港亞洲石印局承印。
1942年底起,中華郵政內地郵資增為平信5角、掛號1元、快遞2元,致使5角面值郵票需要量驟增。同時將停售的“國內平信附加已付”加蓋郵票上劃去原蓋字樣,另加蓋“伍角”字樣出售。加蓋字樣及劃線粗細式樣各有不同。
抗戰期中,郵票多在后方印制,國內因限于技術及物質條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種面值,其中1元、2元兩種于民國33年10月發行。20元、30元、50元等3種于民國35年3月起發行。
紅字1分(赭黃),發行2339枚,出現兩種變體票:原票大頭“壹”、原票“壹”壬字頭。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后,1912年在南京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清欠資郵票上亦加蓋“臨時中立”字樣8枚。
普56 上海大東版飛雁圖基數郵票
民國38年4月以后金圓券貶值,若干省區,市場上已開始以銀圓為計值標準,漸有恢復銀本位之勢。郵資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復以前之銀圓基本費率,同時另印基數郵票售用,規定在使用銀圓地區按照基數售收銀圓,在使用金圓券地區,則按當地折合率折售金圓券。
普11 倫敦一版孫中山像郵票
窄版又稱“長短線”,也就是說“長短線”只存在窄版情況,寬版不存在。初次印成之票,共5億余枚,自20年8月中旬起陸續在上海交貨,原定9月1日開始發行,因發現其誤將國徽之白日內圈印成雙線,通稱“雙圈”,當即急電德納羅公司指正,要求立即改版另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