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1年11月1日新聞紙郵資由半分調整為1分,半分郵票不復適用,各區郵政管理局分別將存票就地加蓋改作1分票售用。此項加蓋票,通用于廣東郵區,故稱湘粵加蓋。
1941年(民國30年)11月1日新聞紙郵資由半分調整為1分,半分郵票不復適用,各區郵政管理局分別將存票就地加蓋改作1分票售用。
(一)湘粵加蓋
發行日期:1942.8(民國31年)
1、紐約版大字;2、紐約版小字;
3、港烈大字平頂“分”;4、港烈小字低“1”;5、港烈粗“1”;6、北平烈士高版高“1”;7、北平烈士矮版粗“1”
加蓋全張枚數:200(20x10)
4號仿宋體,石印加蓋紅色,因系手寫,故頗不一致,有大小字之分,阿拉伯數字「1」之大小尤為顯著。壹字簡寫作「一」。此項加蓋票,通用于廣東郵區,故稱湘粵加蓋。兩行間距7mm。
(二)福建加蓋
發行日期:1942.5.16(民國31年)
港烈,細“分”(粗“分”變體)
加蓋全張枚數:200(2x10x10)
4號宋體鉛字活版加蓋紅色,數值「一」字,亦系簡寫。兩行間距9mm。
(三)江西加蓋
發行日期:1942.8(民國31年)
港烈
加蓋全張枚數:200(2x10x10)
4號宋體鉛字加蓋紅色,數值用大寫之「壹」字,「改作」與「壹分」間之橫距,較他區加蓋者為窄,阿拉伯數字「1」地位較高,與「作」「分」2字相齊。兩行間距5mm。
(四)廣西加蓋
發行日期:1943.7(民國32年)
1、港烈一次加蓋深紅(二次加蓋淺紅);2、北平烈士高版淺紅;3、北平烈士矮版淺紅
加蓋全張枚數:50(5x10)
4號宋體鉛字加蓋紅色,數值用大寫「壹」字,加蓋橫距較江西區加蓋者為闊,數字「1」字較低。兩行間距7mm。
1949.5P12.5~14,[Pr]廣州南京印務局。 廣東郵政管理局奉令將印花稅票一批,交由廣州南京印務局,以特制鋅版加印改作單位郵票,計國內信函費3種,國內掛號費,國內快遞費及航空費各1種,國內航空費單位票另列于航空類。加蓋顏色黑、紅或深棕色。
民國38年春,京滬受到威脅,由上海印制郵票供應西南各區,中斷,于是將大東書局滬廠印制金圓郵票之原圖案,以照相制成玻璃版,航寄重慶,交由華南印刷廠翻制膠版,用平印方法添印。圖案文字雖相同,惟版紋更較大東廠平版者為粗糙,紙質亦較粗松。
抗戰勝利復員后,第1次在上海交由大東書局上海印刷廠以雕刻凹版印制國父像郵票,上為國徽,格式與以前所印者大致相同,惟邊框花紋較為精細。全套11種,自20元至5,000元,最大面值5000元票系雙色套印。 100元,深紅,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橫縫漏齒。
1947,中華郵政發行。其中部分郵票紙質有厚薄之分,圖幅也有闊版、窄版、高版、矮版的差異。因該票右下角邊框中有梅花圖案,也稱“梅花一版”。
2分,橄綠,出現一種變體票:底邊漏齒; 民國郵票屬于歷史上最動蕩的一個歷史階段。在長期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民國郵票消耗特別大,能夠完整保留下來的已經不多了。所以,現如今能完整保留下來的民國郵票已經寥寥無幾。
2分,橄綠; 1元,褐色,紅棕; 5元,灰藍,紅;除面值10元郵票在安徽省壽縣發行過外,其余五種均未正式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