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郵票印刷過程中出現的錯色、漏色等現象屬于印制瑕疵,這類郵票一般都被當作廢品處理掉。但偶爾也會有極少部分從印刷廠流出,被一些集郵者視為難得的變體票。
郵票印刷過程中出現的錯色、漏色等現象屬于印制瑕疵,這類郵票一般都被當作廢品處理掉。但偶爾也會有極少部分從印刷廠流出,被一些集郵者視為難得的變體票。
一些偽造者除了使整枚單色郵票改變顏色外,有的偽造者還能設法制造出漏印、套色漏印、單色變套色、把紅色加蓋變成局部漏蓋等無奇不有的特殊“變體票”。
從上世紀的20 年代開始,隨著社會和科學的發展,無論造假術怎樣翻新升級,一些專門從事研究的專家和業余愛好者緊跟時代,掀起了“打假捉鬼”活動,并為集郵界辨別“用化學方法變造郵品”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些成果已經成為集郵者們共享的財富。
縱觀形形色色的化學變造郵品,主要有以下幾種辨別方法:
1、早期的偽造者多使用“化學溶液浸泡法”變造郵票,這些郵票的背膠多數都會受到損傷,偽造者只能對其再次刷膠,這樣,我們可首先通過背膠來辨別其真偽。
2、凡用化學藥品變造出來的郵票,雖然某種顏色被除去,但其他顏色往往也有變化,只要細心分辨就能作出判斷。而且用各種化學變色法變造出來的郵品都有一個共性,就是色調均由深變淺,極少見由淺變深的。
3、對于雕刻版郵票,可仔細觀察顏色變化部分,一般會留下圖案的壓力痕跡。
總之,凡是用化學試劑變造的郵品,都會留有質變方面形成的痕跡,從而傷害了紙質和墨性原有的元素,在顯微鏡下就能分辨出來。另外,筆者以為,一名真正的集郵愛好者或收藏投資者,不要獵奇去收集這種意義不大的“郵品”,以免上當受騙。即使是作為收集研究或編郵集用,也要謹慎小心,特別是見到一枚不見經傳的錯色郵票時,不妨先多問幾個為什么,才不會上當。
據了解,8月23日,中國郵政將發行一套《黃河》特種郵票,該套郵票1套9枚,全套面值13.20元,當天,黃河流經的山東省內的9個城市將舉行首發儀式。
當時的郵電部到底發行了多少枚猴票? 對此,負責郵票雕刻的姜偉杰也并不知情。在一些公開資料中,有的注明發行量是800萬枚,有的是500萬枚。就此打住不再印制,這就為日后猴票價格飆升埋下了伏筆。
蔡倫是東漢時期我國著名的科學家他發明了造紙術,享有“蔡侯紙”之稱。~一二一)漢”,而郵票設計家卻在設計郵票圖稿上寫成了“蔡倫(公元前?因一時疏忽,全張第16號票的“前”字沒有被涂掉。郵票發行部門將錯體票收回,約有數千枚流出。
郵票被稱為“國家名片”,故很多國家借用郵票宣傳自己。具有獨立郵票功能的最小計量單位。
老王是位“紅色收藏”愛好者,尤其偏愛紅色題材的郵票,雖然已收齊了全套“文”字系列和編號系列的新舊郵票,卻仍鐘情品相好的“文革”散票或套票。
如何鑒別真假郵票,謹防上當受騙,這對每一位集郵愛好者與集郵投資者來說,都是一個重中之重的問題。 這里給大家介紹幾個簡單的辨別方法,當然,此方法只適用于一般普通、高檔郵票的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