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膽水”是指天然的含硫酸銅的泉水。這種膽水只要銅的濃度足夠大,就可以做為水法冶銅的原料。不過那時多數人對這種現象沒有確切的了解,誤以為是鐵接觸到曾青、石膽就轉化為銅了。 約在五代時,“膽水冶銅”正式成為一種實用性生產銅的方法。
崇寧通寶有什么冶煉方法。除了火法冶煉之外還有“膽水冶銅法”。這種冶銅法就是利用金屬鐵從含有銅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換出銅來,然后把它刮取下來,再經烹煉后,就可以得到銅錠。所謂“膽水”是指天然的含硫酸銅(我國俗稱它為石膽、膽礬)的泉水。它的形成是因為天然的硫化銅礦石經風化氧化,一部分便會生成可溶性硫酸銅,經過地下水、雨水的浸泡、淋洗,便會溶解而匯入泉水中。這種膽水只要銅的濃度足夠大,就可以做為水法冶銅的原料。
早在漢代時,我國先民就已經注意到金屬鐵可置換銅的現象。例如西漢古籍《淮南萬畢術》上就有“曾青(碳酸銅類的礦物)得鐵,則〔鐵〕化為銅”的記載。東漢成書的《神農本草經》有“石膽能化鐵為銅”的話。東晉煉丹家葛洪在其《抱樸子·內篇》中講得更明確:“以曾青涂鐵,鐵赤色如銅,……而皆外變而內不化也。”不過那時多數人對這種現象沒有確切的了解,誤以為是鐵接觸到曾青、石膽就轉化為銅了。及至唐代,有些從事煉金術活動的方士就利用這個化學變化把石膽水和水銀放在大鐵鍋中加熱熬煉,被置換出的銅便與水銀形成汞齊。然后,他們把那些很像砂粒的銅汞齊加熱,蒸出水銀,便得到了紅銅粉。他們美其名叫“紅銀”,很自以為得意,認為真的實現了使鐵向銅的嬗變。唐代后期方士金陵子所撰的《龍虎還丹訣》就記載了這項“絕技”。
約在五代時,“膽水冶銅”正式成為一種實用性生產銅的方法。及至宋代,這種工藝發展到很大的規模。據《宋會要·食貨篇》記載,北宋徽宗年間以膽水冶銅的地區有11處,以韶州岑水(在廣東)、信州鉛山(在江西)、饒州德興(也在江西)三處規模較大。在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時,全國膽銅總產量達到了1874427斤,約占當時銅產量的12%。而在趙宋王朝偏安江南以后,所領江南14州的銅產量銳減,而乾道年間膽銅產量仍有21萬斤,竟占到南宋當年銅總產量的80%。
所以宋代的人對膽銅生產非常重視,南宋人張甲曾專門寫了一部書《浸銅要略》,記載了當時膽銅的生產情況。關于浸取膽銅的具體操作,《宋史·食貨志》有記載:把生鐵打成薄片,排放在貯有膽水的槽中,浸漬幾天,然后刮取析出的泥狀銅(稱作“赤煤”),入煉爐化煉。當時的效益,大約每用鐵二斤四兩可得銅一斤,技術水平是相當高的。此外,那時還有利用膽土煎銅的“淋銅法”,基本原理與“膽水法”是相同的,此法“工多利少”,但“其土無窮,若比之礦銅,其利已厚”,所以也被普遍利用過。
崇寧通寶錢文就是宋徽宗親手寫的字,以他獨創的“瘦金體”文字出現在崇寧通寶上,那么崇寧通寶現在的價格是多少? 除了藝術價值高之外,崇寧通寶更加是青銅材質打造的古錢幣中,收藏前景最被看好的,它的做工精美絕倫,尤其是官造的成色基本超過了96%。
崇寧通寶是宋徽宗時期發行的貨幣,宋徽宗雖然治理國家不是一把好手,但他也是才高八斗,寫的一手好書法,我們后世人盛贊的“瘦金體”便是創自它手,并且由他應用在錢幣上,對人民群眾潛移默化。
這枚崇寧通寶的價格比高,但想要得到它的機會也比較少,不過確實有收藏和保值的能力。
所見所聞與宋朝無有相同,徽宗不僅思考到,按說這歷史之發展,必是一朝接一朝更替發展所致,不曾想這世上發展僅僅九百年,就似這般發達,更不知前朝之事物、我宋朝的文化之精粹是否還遺留一二。
“崇寧通寶”是活例.宋徽宗更因鑄錢精絕,而于王莽并稱“錢法二圣”。崇寧通寶作為宋徽宗代表更是具有歷史價值,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而且因為鑄造時間較早,出土量相對來說還比較少,物以稀為貴,自然而然,崇寧通寶收藏價值不可估量。
時至今日,存世量較少的崇寧通寶價格自然高昂,十分具有收藏意義。
崇寧通寶抽示的特征 崇寧通寶版別
崇寧通寶,古錢上的銹色為土銹,土和鈣鎂鹽的混合物,或土和銅銹的混合物。其錢文旋讀,形制中穿厚肉,銅質精良,制作規整;其目前存世較為少見,是十分難得的古銅幣。這枚版式較好認,面、背均闊緣,字體較粗,背郭肥厚豐滿。
崇寧通寶小平錢圖片 崇寧通寶市場價格
崇寧通寶是北宋時期鑄造的錢幣,錢幣上的文字是徽宗皇帝親筆所寫,該錢幣上的文字書法極具特色,最能反映徽宗皇帝的瘦金書體,所以很有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崇寧通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整個錢體較厚重,都是青銅鑄造而成,銹色古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