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怨聲載道,對新政權又失去信心,貨幣改革勢在必行。開元通寶鑄行期間長,數量大,存世多,版別繁雜豐富,但只有幾種版別存世,發現特別稀少,至今還尚未引起錢幣界關注。“通寶”二字寬大,開元通寶嚴慎端莊。
高祖李淵建唐之初,承隋衰政之弊,私鑄薄惡五銖(隋五銖)充斥市面,物價飛漲,經濟形勢仍不見好轉。人民怨聲載道,對新政權又失去信心,貨幣改革勢在必行。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李淵做了一次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貨幣改革,從此廢除了名不符實的銖兩重量貨幣,開始了以錢(一錢又稱文)的單位通寶(元寶)新時代,是中國從銖兩向通寶錢制的一次重大轉折。通寶錢制自此始,歷經宋、元、明、清乃至民國,在中國運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就連周邊鄰國的日本、安南(越南)、朝韓也仿中國的通寶錢制鑄行了數百年之久的漢字錢幣。
據《唐會要》記載:開元通寶由大學者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并書,意謂:開始通行寶貨新紀元。文如其意,名符其實。開元通寶,錢文端莊凝重,隸書含有篆意,制作精整,幣值充足,人們樂用,是唐代的主要貨幣。開元通寶鑄行期間長,數量大,存世多,版別繁雜豐富,但只有幾種版別存世,發現特別稀少,至今還尚未引起錢幣界關注。
如唐初大字開元通寶,初唐短一元,錢文接近歐陽詢大手筆,元字首橫略短,第二橫略左挑,“通”字中“辶”結構為三撇不相連,錢文飽滿擁塞地章,輪廓、錢文深峻,筆畫端莊,密而有序,光背無文。是錢直徑2.48厘米,內穿0.7厘米,重4.2克。圖2也是早期所鑄,但錢文開始蛻變。其特征是“元”字首橫變長,“通”字“辶”部三撇呈折拐狀,但錢文筆畫保持粗壯飽滿擁塞地章,輪廓、錢文同樣深峻,密而有序。“通寶”二字寬大,開元通寶嚴慎端莊。是錢直徑2.45厘米,穿0.7厘米,重4.2克,白銅質。早期唐初開元寶字有一共同點是貝部內二橫不與左右相連接,筆畫較粗,光背。大字開元存世很少,且易被錢幣收藏愛好者疏忽,希望藏友引起足夠的重視。
開元通寶的簡介 開元通寶是唐代第一種貨幣,也是發行量最大,鑄造時間最長的,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開元通寶已經成為大五帝錢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財的功效。可見,開元通寶的鑄行對歷史的進程有著良好的推進作用。
一般來說,真品開元通寶長時間埋于泥土中,錢幣自然吸收了泥土香味,而偽品為了做舊,需要進行化學加工才能實現,錢幣本身會略帶刺激性氣味。 以上便是鑒別開元通寶的三種常見方法,如果你使用后仍然不確定真偽,最好找收藏專家進行鑒別。
關于開元通寶的版別眾多,有著五花八門的版式,流傳至今令后人珍藏。最便宜的就是隸書小平右桃版別以及隸書小平背雙月,它們的價格只能賣到三元。 對于開元通寶價格及圖片,比這些古錢幣稍微值錢一些的就是隸書小平背下星,價值十元左右。
開元通寶影響了中國1000多年錢幣的形制、錢文模式和十進位衡法。 開元通寶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數開元背有甲痕。有唐一朝始終通行“開元通寶”,公元907年大唐終結,但“開元通寶”并未隨之退出歷史舞臺。 “開元通寶”至此已融入中國文化之中。
此銅錢的另一個特征,開元通寶是背僅一月紋,而無星紋。因此,此品為偽制之疑,無法以有力依據而圓其說矣。
唐開元通寶錢計分兩個時期鑄造,一稱武德開元,另一為會昌開元,兩種唐開元在書意形制厚薄和背紋飾文字風格上可有較明顯區別。 正因為唐開元通寶錢總體上鑄量大,因此,便必然導致其版式繁多。
開元通寶是哪個朝代 開元通寶漲幅大嗎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因為開元通寶它是唐代的第一種貨幣,當時的發行量最大,而且沿用時間超級長,所以目前市面上存留的量比較多,相對于其他比較稀缺的古錢幣而言,它未來的漲幅并沒有那么好。
開元通寶什么時候開始鑄造 開元通寶價值分析
“通寶”即為通行寶貨之義。可以說,“開元通寶”錢在我國古代貨幣發展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頗受歷代論者所重視。約五代時的凌璠在《唐錄政要》中,即認為“開通元寶”錢背的仰月紋是唐高祖的竇皇后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