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舊唐書》的記載中看,規范讀法是“開元通寶”。但也能從記載中了解到有些人將錢文讀成“開通元寶”。兩處的“開元”均指開國,開辟新紀元之意。故可見讀成“開元通寶”有文史依托,顯得自然。
從《舊唐書》的記載中看,規范讀法是“開元通寶”。但也能從記載中了解到有些人將錢文讀成“開通元寶”。從字面意義上講,兩種讀法都有道理。但從文史依托上講,“開元通寶”讀法中的“開元”一詞最遲在東漢初年時就已經出現。東漢初期著名學者,史學家班固在他的文章中屢次提及“開元”一詞。他在《漢書·李尋傳》中寫道:“漢興至今二百載,歷紀開元,皇天降非才之右,漢國再獲受命之符?!彼€在《東都賦》中寫道:“夫大漢之開元也,奮布衣以登皇位?!眱商幍摹伴_元”均指開國,開辟新紀元之意。至于“通寶”一詞,則為歐陽詢首創,意為流通中的寶物,故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伴_通”一詞在唐以前古籍中指打通,疏通,引薦之意。
“元寶”一詞在西晉陳壽的《三國志》中有記載,指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二者均與錢文含義根本搭不上邊。故可見讀成“開元通寶”有文史依托,顯得自然。而讀成“開通元寶”則缺乏文史依托,顯得突兀。另外,從精神內涵上來講,“開元通寶”能體現出唐朝包羅萬象,恢弘大氣,奮發進取的精神,也符合唐朝的時代背景。而“開通元寶卻無法體現任何積極向上的精神。從鑄期上來講,開元通寶作為非年號錢,鑄期很長。
開元通寶經久不息的奧秘就在于它被統治者們看做是吉語錢。讀成“開元通寶”能明顯體會到吉語就是“開元”,而讀成“開通元寶”卻無法體現任何吉語。故綜合以上分析,《舊唐書》的記載是正確,可靠的,而錢文的正確讀法就是“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錢文的文義是開新朝之元、新幣之元意,“通寶即為通行寶貨。唐朝建立后,從武德四年宣布廢止五銖錢,改行“開元通寶”錢,作為錢文有“爰創軌模創立一種新錢制的意思。在鑄制過程中,由給事中歐陽詢書的“開元通寶”新錢文的文義,還是受北周時所鑄“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這三大美泉的錢文的啟迪和借鑒?“永通萬國”則是流行在萬國更大范圍內,永通是永遠流通。
歐陽詢所擬用的“開元通寶之“通是有著一種沿襲關系的,仍然立足廣泛流通。所以,“幵元通寶”文義為開創了更大的流通寶貨。它既有當時的現實意義,又有希望能抵制和取代隋代五銖錢的歷史意義。歐陽詢為使新錢具有很高的威信,用自己書法之絕能,在小小徑八分的錢體上寫出四個端莊秀麗的八分書體隸字,并含篆體構架,章法精美,筆力雄健,外柔內剛,同時在鑄造工藝上狠下功夫,使“開元通寶”錢鑄造得重量足,內外廓精整峻深,錢文清晰高挺,錢體精美,這樣便自然取信于民,取代了低劣濫惡的隋代舊幣。
開元通寶具有辟邪的作用,在當時可謂是一枚福幣。開元通寶一共有十二個版別,收藏的完整性會決定錢幣在市場上的收藏價值,投資收藏古錢幣是有很高的回報的。
開元通寶古幣在錢幣的發展史上一直有著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開元通寶出土的較多,因此市場價可能較平常些。一般的普通開元通寶,每枚價格在人民幣1元左右;唐中期的開元通寶每枚約10元。
開元通寶,當時的市場價格已經達到800萬元。開元通寶,市場的價格為173萬元。開元通寶折十,市場的價格為150萬元,其實這之間的價格真的有著明顯的區別,要想真正的達到收藏的效果,也必須要了解相應的知識。
一方面清源不鑄宋廷錢幣以示其獨立性,另一方面清源鑄造開元錢又可在宋、吳越境內和海外貿易中通行無阻?!伴_元通寶”至此已融入中國文化之中。該幣與常見的“開元通寶”錢幣,大致相同,只是版別不同,屬特大型寬緣錢幣,在“開元通寶”錢幣中,屬珍稀版別。
原來唐高祖李淵稱帝后,在武德四年七月宣布廢止隋五銖,發行唐朝的新錢“開元通寶”,簡稱開元錢或通寶錢。就這樣,帶有甲印的蠟樣被翻成錢模,再鑄成錢,鑄好的錢背就留下了一道月亮形狀的指甲紋,也就是后來的開元通寶背月錢。
閱譜可知,譜載有唐開元通寶背穿上“月孕星”錢一品,相對少見。而今日所展,卻是穿上一個“月孕星”紋飾,穿左右和下方分別嵌鑄一顆星,合起來可稱為背“三星一月孕星”,亦今為止,其不僅脫譜,而且甚為罕見。